半個世紀前石牌教堂誕生了,今年正好是金慶, 筆者忝 為石牌堂區教友,也凑上一角紀錄一些簡單的過往。
民國卅七年先父隨國軍由南京經上海撤退來臺,先住基隆碼頭再遷往芝山巖衛勤學校,最後落腳天母,這是因為先父工作單位與情報有關,發現天母地處山窪中間非常隱密,租用民房架上天線,打開機器就可以開始工作。 因為是李修女關係,我開始聽道理,由和民望蒙席一對一主講,考試及格後於民國四十六年間領洗。石牌堂完成啟用時筆者尚屬天母堂區教友,在那個年代,主日天如果是跨堂區望彌撒本堂神父會不高興甚而會責備教友。因此石牌堂區早期之活動筆者甚少參加。
民國六十一年筆者走入婚姻在石牌堂由滿神父主禮領受婚配聖事。婚後即在鄰近教堂之陽明新村租屋居住,由於內人服務於榮總,翌年很幸運申請到宿舍而遷入,順理成章我成了石牌堂區的教友。
滿神父擔任本堂神父其間,雖然他的腳走路不方便,但這並未妨礙到他種花蒔草的喜好,所以石牌堂區永遠都有美美的花園,現在前後院的大樹群幾乎都是滿神父親手栽植的,這正是「前人種樹後人乘涼」的最佳寫照,頗據歷史價值。小女兒牙牙學語時,看見神父就會喊叫「阿父,阿父 ! 」,直至現在,她自己也成家有子了,每當提到「阿父」二字仍然倍感溫馨。
民國六十年代,雙薪家庭比比皆是,尤其是南部北上打拚的年輕朋友,婚後都是小家庭,新生兒童難以照顧,特別是在榮總工作的醫生、護士們的家庭,滿神父為帮助這些小家庭解決照顧小朋友的問題,就利用教堂邊上之建築物成立了托兒所。可笑的是尚未準備好對外開放招收幼童時,就有教友家庭送來一名女娃兒,神父被迫提早開張。敦請靜修女中張存真老師夫人郝老師玉珍 ( 也是靜修老師 ) 主持。這位打頭陣的小女孩,在國外學成後回來,目前在台南某大學任職,春節假期特地回來看看當年因她的出生而開的學校,( 後來雖然校名更改,但建築物仍然原汁原味 )。我們站在門前向內呼叫她的小名並道 : 媽媽來接妳啦 ! 哈哈 ! 這場景已有四十年以上的時間了。後來招收的小朋友不斷增加,此時政府要求所有托兒所必須登記並不得聘請不合格之幼教老師,托兒所遵循此項要求,李神父取名「澤溪」向政府登記。歷任兩位主任後歇業,有點可惜。
早年百姓生活水準比較現今之生活有一段距離,每年聖誕節子夜彌撒後之摸彩活動,自然成為教友所响往的最好娛樂,小朋友更是期待彌撒快快結束好能摸彩。 獎品小部份由出售彩券金額購買,大部分還是靠善心人士之捐贈,非常豐富,諸如大型電視機,高級腳踏車, 照相機,手錶,烤箱,以及現金紅包袋等等。 為了炒熱氛圍,摸彩方式分為兩個階段,第一階段: 先摸出得獎人,再摸出獎項,因此在摸出得獎人到第二次摸出獎項時,眾人都鴉雀無聲,屏息等待,一旦獎項出爐又是大獎,立即歡聲雷動,得獎者高興歡喜之心情都表現在臉上笑容中。如果是小獎, 那未被抽中之彩券持有者,反而鬆了一口氣,因為還有中大獎的機會。「幾家歡樂幾家愁」的情形真是表露無遺。 第二階段則是傳統方式,依原設計之獎項逐一摸出。堂區不在營利而是為教友參與並歡樂。最後是人人有獎, 而且普獎之價值與出售之彩券金額幾乎相等,皆大歡喜。家中成員較多者或採購較多彩券者,最後都得用大型手提袋裝載,其樂無比。這叫號之工作大部份由筆者擔綱,故而白神父就叫筆者為 the voice,可是萬一發音稍有走樣那就變成了 divorce,這就有些小麻煩了,所幸有天主的眷顧與保祐沒有走上divorce的路上。
現今因為聖誕節沒有放假,大部份教友都需要上班,因此前一天的子夜彌撒都改在晚間九點以前舉行,彌撒後也無任何特別活動,教友們最多是領一份餐點後,就各自返家,這與當年熱鬧的情形真的無法相提並論,感覺上是少了一些什麼,特別是小朋友更是無法想像那種快樂熱鬧的場面。
民國七十年代後期, 因工作的關係暫時離開了石牌堂區近廾年,這其間僅是偶而回來參與主日彌撒,直到民國九十四年退休後,重新回到石牌堂區展開新的生活。轉眼就接近七年了,這期間在本堂神父正確的領導下,平信徒的各種組織日益茁壯,使得天主的愛廣傳出去, 希望下一個五十年更精彩。 祈求天主降福!
平日彌撒 週一至週六 | 早上 7:00 |
主日彌撒 週日 | 上午 8:30 晚上 7:30 |
青年彌撒 (每月第三週日) | 晚上 7:30 |
西班牙語 主日彌撒 | 上午 11:30 |
聖心彌撒 (每月第一週週五) | 晚上 8:00 |
明供聖體 (每月第一週週五) | 下午3:00-8:00 |